「本文转载自“大个青椒”微信公众号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」
中年男人三件宝,网上有很多种解释。什么 lulu,hoka,始祖鸟;nas,路由,充电宝;跑步,登山,钓鱼佬。极少有人能完全避免社会定义的价值观,填鸭式教育的结果,就是习惯从各种途径寻找标准答案。所以,不管你是哪三件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悲哀的是,上面适合我的有 7 样。除了不爱爬山和钓鱼,剩下的 7 种武器我都玩了个遍。自以为是的自由生活和选择,实际并不存在。人类的悲欢不相通,但爱好总会重叠。
作为数码爱好者,我买过数不清的充电宝。认真数的话,也能数清。但过程和结果过于惊悚,我不敢尝试。
每一次买新的充电宝,我都觉得这是最后一次。每一次看到新的充电宝,我都觉得是不是可以再来一次。外人不了解,只有像我这样的神经病,才会挑剔一块黑疙瘩上有几个插口,以及插口的功率。
我对充电宝有很多想法。比如,功率要大到能给笔记本充电;容量大到刚好能上飞机;有显示屏显示充电功率,预测充电时间;有足够多的 C 口,但也要有 A 口;不要太大,拿起来尽量方便。
最重要的是,充电宝最好自带线。
每次旅行,整理充电设备的小包都有点烦。现在用的 Tumi 数码包是网友贝塔送的,相当结实耐用,但容量有限。装上充电头,再加上不同规格的充电线,小包满满当当,几无余量。iPhone 15 之后,充电口换到 C 口,实在是我一大福音。再也不用带闪电口的充电线,能少一根是一根。
每次旅行,需要充电的设备有,iPad Pro,Apple Watch,Macbook Pro,iPhone数台。充电之外,相机传数据,外置硬盘存数据。这几件事通常会在晚上一起做,对线缆的需求总是像春运,供不应求。
所以,我一直希望有人能做出解决方案,一站式搞定我的难题。
Anker 之前的 Prime 充电宝,我看了很久。为了方便,贵,可以不是问题。如果找不到更加方便的理由,贵就是唯一的问题。
前天忽然刷到新出的 Anker Zolo。我有种遇到真爱的感觉,立刻下单。
打动我的只有一点,它带线,而且带两根。一根可以用作拉绳,把充电宝挂手腕上。一根收缩在机身内部,随时抽取,自动缩回,充电口还带磁吸,会自动吸附在顶部。
为方便收纳,我买过爱范儿旗下的磁贴线。它能在不用的时候,自己卷成一团。但用了一段时间,我觉得这不是最佳方案。磁贴线依然无法避免手工整理,不如看似愚蠢的弹簧自卷收纳。
东西到手,我松了口气,没有太大失望。
新款 Zolo 自带两根 C 口充电线,都支持 in/out,可以输出,也可以输入。拍照的时候,我把它连到充电头上充电,功率直抵上限 100w。充到 80% 以上,输入功率会逐渐降低,机身也会凉下来。
除了这两根线之外,机身一侧还有一个 C 口,一个 A 口。C1,C2,C3,加一个 A 口,总功率 165W,。所有 C 口均支持输入输出,A 口正好用来充 Apple Watch。
对于像我一样,已经拥有充电头的用户来说,不带插头的 Anker Zolo 相当完美。
过去一段时间,我对 Anker 产品力的评价逐渐递减。这家公司搞了很多副业,而我只关心充电这一项。新款 Zolo 有点让我重拾信心。
Zolo所有充电口均支持苹果 PD 充电协议,单口输出功率最大 100w,无论电脑,平板,手机,苹果全家桶友好。安卓用户面对私有充电协议的难题,在这里不存在。
缺点也有,电芯容量 25000mAh,额定容量才 15000mAh,转化率只有 0.6。这意味它并不能像宣传的那样把 iPhone 充满几个来回。写文的时候我查了一下其他家的类似产品,居然 Zolo 的转化率还算高的。看来这种容量的充电宝,转化率是技术瓶颈。
从目前来看,这款充电宝是我这几年来买到接近完美的充电产品。Anker 总算上心了,产品设计考虑得很周到。
以苹果用户为主的充电宝,没必要一味追求高功率,多口强输出。设备充电时间,并不是完全由最大功率决定。所有设备都有充电功率衰减曲线,这是为了保护设备电芯,延长电脑和手机的电池寿命。
除了充电时间,协助用户完成线缆收纳,控制发热量,提供有效信息,这些也很重要。有些产品痛点,不是看起来高大上的参数,而是藏在日常使用的琐碎里。谁能发现,谁就能赢得用户的心。
决定婚姻成败的不是激情,而是忍耐。产品亦如此。
「本文转载自“大个青椒”微信公众号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」